老師家長不可不知的8個教育心理學規(guī)律,非常實用!
有些教育心理學規(guī)律看似簡單平常,往往易被忽視。
這里有8個適用于教學的心理學規(guī)律,老師家長們,快來看看吧!
01
首因效應
首因效應,是一種社會知覺效應。在人的交往中,往往比較重視最先得到的信息,據(jù)此對別人下判斷,形成最初的印象;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,對后來的信息就比較不重視了,這種現(xiàn)象叫首因效應。
例如初次見面時對方的儀表、風度所給我們的最初印象,往往形成日后交往的依據(jù)。根據(jù)首因效應,教師在對學生開展教育過程中,尤其是新班級成立的第一天,或是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,一定要給學生一個良好的“第一印象”。
它包括:良好的班容班貌,如窗明幾凈,桌椅排放整齊,班內(nèi)物品擺放有序,宣傳標語完好無缺,等等。教育者本人要儀表端莊,給人以和藹可親之感;外表落落大方,給人以高雅之感。
另外,第一次上課,第一次上主題班會,第一次組織學生集體活動,與學生第一次談話等等,都要注意與學生建立情感上的聯(lián)系。古人云:“親其師,信其道。”教師取得了學生的信任,就會給以后的教育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。
02
期待理論
馬丁·路德說過:“世界上所做的每件事情,都是抱著希望而做成的。”人們基于對環(huán)境的認識,進而產(chǎn)生了價值感和目標感,進而導致需要,而需要又引起動機,但動機是否必定產(chǎn)生相應的行為,則還取決于行為導致預期目標的可能性有多大。
對此,心理學家弗魯姆提出一個公式:M=V×E。公式中,M指個體從事某項活動的積極性,稱為激勵水平;V表示人們對某一目標的重視程度和評價高低,稱為效價;E表示某一特別行為會導致一個預期效果的概率,稱為期望值。
這個公式表明,假如一個人把目標的價值看得越大,估計實現(xiàn)的概率越高,那么所激發(fā)的動機也就越強烈。
運用“期望理論”,教師必須讓學生對自己有一個較高且合理的期望值,即“我將來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,我的奮斗目標是什么”。同時,也要讓他們知道教師、父母及社會對他們的期望是什么。
平時,我們要通過各種途徑,運用多種方法,經(jīng)常教育、鼓勵和引導學生,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、確定遠大、正確的人生目標,并為實現(xiàn)這一目標而努力。
另外,我們還要注意對學生的遠大目標進行適當?shù)姆纸猓档推潆y度,從而增大學生實現(xiàn)分步目標的概率,讓學生經(jīng)常獲得實現(xiàn)目標、取得成功之后的喜悅的心理感受和成就感。
這樣,通過分步目標的逐步實現(xiàn),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,從而使學生產(chǎn)生強大的精神動力,為實現(xiàn)目標而努力拼搏。
03
羅森塔爾效應
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:他到一所學校對學生進行測試。之后,羅森塔爾以贊賞的口氣將一份“最有發(fā)展前途”的學生名單交給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師,并叮囑他們一定要保密,否則會影響實驗的正確性。
有趣的是,幾個月后的考試出現(xiàn)了奇跡: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,個個成績都有了較大的進步,且活潑開朗、自信心強,求知欲旺盛,更樂于和別人相處。
其實,當初那份“最有發(fā)展前途”的名單只是羅森塔爾隨機挑選出來的,不過這個善意的“謊言”對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產(chǎn)生了心理暗示,老師又將這一心理活動通過情感、語言和行為傳染給了學生,使學生強烈地感受到來自老師的熱愛、關注和期待,從而使各方面得到了異乎尋常的進步。
現(xiàn)在人們就把由他人的期待和熱愛而使人們的行為發(fā)生與期待趨于一致的變化的現(xiàn)象,稱之為“羅森塔爾效應”。作為班主任老師,在平時學生管理工作中,要多給學生以熱愛、關注和期待。